MaxDiff
MaxDiff(最大差异度量)是一种高效的偏好测量方法,用于测量人们对一系列属性的偏好或重要性认知。与传统的评分量表不同,MaxDiff通过强制受访者在每组选项中选择"最喜欢"和"最不喜欢"的项目,从而获得更准确、更可靠的数据。

一、MaxDiff的核心优势
消除评分偏差:避免传统评分中的"分数膨胀"或"中庸倾向"
提高区分度:能更好地区分各项属性的相对重要性
结果直观:生成的重要性分数易于理解和解释
跨文化适用:不受不同文化评分习惯的影响
MaxDiff的核心是 “强制选择” 。它不问你“这个有多好”,而是问你 “哪个最好,哪个最差” 。这种设计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优势:
1. 消除个人评分风格,实现数据标准化
在MaxDiff中,每个受访者都在“最好的”和“最差的”之间做出了一系列选择。这个过程天然地对数据进行了个体层面的标准化。
举例: 一个“苛刻者”在量表中可能永远不会打5分,但在MaxDiff中,他必须从一组里选出一个最好的。这个“最好的”项,对于他来说,就相当于他的“5分”。同样,他选出的“最差的”项,就相当于他的“1分”。
结果: 不同评分风格的受访者的数据被统一到了一个可比较的尺度上。我们可以自信地说,被60%的人选为“最好”的项目,确实比被30%的人选为“最好”的项目更受欢迎。
2. 产生具有真正区分度的优先级排序
通过迫使受访者在多个相似的项目集中反复进行“最佳-最差”选择,MaxDiff能够拉大项目之间的心理距离。
一个总是被选为“最好”而从未被选为“最差”的项目,其价值会远远高于一个偶尔被选为“最好”、但也经常被选为“最差”的项目。
结果: 最终输出的数据是一个清晰的、具有良好区分度的 “偏好份额” 或 “概率” 列表。例如:“功能A有40%的可能性被列为最高优先级,功能B有25%...”。这为决策者提供了极其明确的行动依据。
3. 更高的参与度与更真实的反馈
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,进行“最佳-最差”的判断比给十几个项目逐一打分更接近我们日常的决策方式,也更不容易让受访者感到疲劳和敷衍。量表题容易引发“自动驾驶”模式(一律打4分),而MaxDiff需要更多的思考,从而获得更真实的反馈。
二、 关键词说明
【属性】 在MaxDiff中的调研比较对象,如品牌、材质、款式、价格等统称为“属性”;
【任务】 同时出示几个属性进行“最好/最差”的选择。在这里每一组这样的题,我们称为一个任务。任务的数量我们会根据您输入的“属性”数进行推荐,您可手动输入,但必须在推荐范围内
【每个任务属性数】每个任务上出现的“属性”数量。
【两级文案】“属性”对应选择的描述。如“最重要的”/“最可能的”来描述最“好”,最“不重要的”/“最可能的”来描述最“差”;
【在全部属性中随机呈现】指每个作答者不需要在全部属性中选择,开启后,每个任务中的属性随意呈现,但系统会尽量保证每个属性出现的次数均等,适用于属性较多的调研
三、问卷系统中设置 MaxDiff 题
第一步:创建 MaxDiff 题型
进入问卷编辑页面,在题型列表中选择 “MaxDiff”

第二步:编辑题干、选择两级文案
提供默认提供六种推荐两级文案,并支持自定义

第三步:录入全部属性(待评属性)
录入所有需要进行评估的属性,通常建议至少 5 个以上

第四步:配置任务(设计方案)
选择每个任务属性数
指受访者在每一次选择中会看到多少个属性。建议3~5个,数量过多会增加选择难度,过少缺少对比性

输入任务数
指一位受访者总共需要完成多少次选择任务。系统会根总属性数和每个任务属性数自动推荐一个合理任务数范围,需手动输入任务数后才可投放

在全部属性中随机呈现(非必须)
开启后,会随机抽取N个属性给答题者作答,每个任务中的属性随意呈现,但系统会尽量保证每个属性出现 的次数均等,适用于属性较多的调研

4.推荐最小样本量=(500 *总属性数量 )/(每个任务的属性数量 * 任务数量)
第五步:预览与发布
点击 “预览” 按钮,以作答者者视角检查题目展示效果,确保逻辑无误。
确认无误后,“发布” 问卷。
四、数据统计
提供基础报告与精准报告辅助您分析

1.基础报告
回收数据实时计算,统计每个属性偏好份额、分数、最重要次数、最不重要次数、出现次数

偏好份额:偏好份额直观展现了各个属性的偏好程度或重要性,值越大说明该属性偏好程度越高。
分数:分数反映了受访者对属性的偏好程度。 正分意味着该属性被选为最好的次数多于最差的次数;负分意味着该属 性被选为差的次数多于最好的次数。
计算公式: (属性被选为最好的次数 - 属性被选为最差的次数) / 属性出现的总次数
2.精准报告
需要更多答题数据才可使用,当前回收答卷超过100份时可使用此功能,我们将通过多项式逻辑回归(MNL)模型,基于随机效用理论,融合“确定性效用” 与“随机误差”为您精确计算

偏好份额:偏好份额直观展现了各个属性的偏好程度或重要性,值越大说明该属性偏好程度越高。
计算逻辑:系统采用最大似然估计(MLE)方法拟合MNL模型,以最大化您实际选择序列出现的统计概率。模型最终输出各属性的效用系数(β值),该系数经指数变换(exp(β))及归一化处理后,即得到0-100%的偏好份额。
效用值:每个选项的潜在效用水平,效用值越高,代表该属性在用户心目中越重要、越有吸引力。
计算逻辑:基于随机效用理论的多项选择概率模型,使用最大似然估计 + 牛顿-拉夫逊优化计算得出
P值:衡量该属性的偏好显著性。P值越小(通常<0.05),表明该偏好结果越可靠,并非由随机选择造成
计算逻辑:通过模型,基于"该属性无效"的假设下,计算出当前极端数据的概率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